第三百三十一章 八王之乱(1)-《九品寒门》
第(2/3)页
司马乂在城内首先与司马冏开战,当夜火光冲天,飞矢如雨。惹得皇上司马衷也到城头上观看。当然,他根本没能力去阻止哪一方,而是纯粹的看热闹,毕竟这场胜负关系到自己以后听谁的摆布,所以他还是很上心的。可是双方并没有因为皇上的驾临而有所收敛,箭雨照样倾注而下,侍从死伤一片,群臣赶忙冒死护卫着司马衷离开。
司马颙本想借此机会除掉司马乂的,所以并未真正出手援助司马乂这一方,没想到司马乂相当猛,连续大战三天三夜,仅凭一己之力就一举将司马冏诛杀,同党皆夷三族。
这样一来,此场政变的最大受益者貌似变成了司马乂。司马乂也因此成了辅政大臣。司马颙和司马颖分别带领各自的人马退回到自己的大本营长安和邺城。
其实司马乂本身并没有多大的野心。开始的时候,朝廷不管什么大小事情,他都会到邺城去请示司马颖。虽则如此,司马颖和司马颙这两大野心家焉能接受这个现状?仅仅稳定了八个月,二人便纠结了数十万精兵讨伐司马乂。
司马乂当然不能坐以待毙。虽然是被讨伐的一方,但掌握朝权就是他最大的优势。他以朝廷的名义将司马颙和司马颖的行为定性为谋反,搬出司马衷给自己做后台,也纠集数十万人马出城应战。
以前,晋室虽经历过很多次的政变,可基本都是数万人之内的规模,且持续时间往往只数天而已,而此次三王之争,不光人数多达上百万,而且历时更是达到数月。这已经超出了政变的范畴,俨然变成了大规模的战争了。
双方势均力敌,均死伤甚重。朝中大臣见这么相持下去也不是办法,因司马乂和司马颖乃是同父的亲兄弟,应该可以说和,便推王衍为代表出城劝说司马颖。谁知司马颖并不念及兄弟情分,双方各自提出和解条件,又谁也不肯让步,最终谈判破裂。双方又持续打了数月,死者堆积如山,连河水都被堵塞。打到最后双方都筋疲力尽,大伤元气。司马颙一方见久攻洛阳不下,没了信心,就打算退兵回长安。
谁知在这关键时刻,洛阳城中出了一个冒失鬼,彻底改变了局势。这个冒失鬼就是东海王司马越。论与嫡系皇室的亲疏关系来讲,司马越与司马颙一样,同属司马懿的侄孙,司马颙是老三叔达之孙,司马越则是老四季达之孙。这些远方皇室能够有机会渐渐参与进朝权争斗中来,间接说明皇室近亲在前几番的争斗中死的死、废的废,损折太半。
洛阳城被围困了数月,粮草日渐窘迫。士兵可以不畏死,但不能没了粮草。司马越见内忧外困,料想司马乂肯定撑不过去了,到时候被司马颖和司马颙攻进城来,自己肯定也会被牵连。于是便趁司马乂不备,将他捆缚起来送到金墉城,并开城投降。可在开了城门之后才发现,城外的情况比城内也好不到哪去,说不定坚持不了几天就要撤兵了。司马越不禁懊悔不迭,想要重新拥护司马乂却已不可能。
司马乂不出意外地被司马颖和司马颙所杀。
成者王侯败者贼。被定义为谋反的司马颖和司马颙则逆袭成为勤王有功的大功臣。司马颖被封为丞相,司马颙为太宰,司马越为司空。
司马颖的目标是皇位,而不是做首辅的丞相。眼下他扫除了司马冏和司马乂两大障碍,真正得了势。由司马颙顺水推舟,奏请废黜现太子司马覃复为清河王,立司马颖为皇太弟。
正常的情况下,皇室的储君只应有皇太子。而大晋除了皇太子,又有皇太孙、皇太弟两个称号。再加上司马衷被司马伦篡位时所封的太上皇称号,可谓五花八门。这些称号,无论哪一个在其他的朝代都是很少见的,而都集中出现在晋室,可见晋室的时局是多么的混乱不堪。
司马颖虽然作为储君,又身兼首辅重任,却不愿留在洛阳,而是回到了自己的大本营邺城去。然而这并不耽误他作威作福。朝中无论什么事情都要到邺城去向他汇报,身处皇宫的司马衷基本只是一个摆设。即便是在邺城,若是司马颖自己主掌朝政大事的话也还罢了,他竟然凡事都听信一个宦官男宠,甚至他之所以长期呆在邺城,也是因为这名男宠不喜欢洛阳的缘故。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