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购茶【收藏、推荐】-《重生记事簿》


    第(2/3)页

    一里山路听起来很近,不过韩俊一路走一路玩儿,也没少费时间,不过走了半天也没看到一个像村口老人家嘴里说的“茶园”,只见到路边三四亩地里种着一簇簇绿油油的植物,个头不高也就齐腰,看起来有点儿像市区路边种的冬青丛,一个瘦削的老头穿着海军蓝的大裤衩,一件蓝白条文背心,脖子上搭了一条毛巾,手里拿着一把小耙子,好像是在锄着植物下的杂草。

    “老大爷,您好,我打听个人,您认不认识林山村的杨一鹤?”韩俊打了个招呼,客气地问道。

    老人家扭过头来见是个不认识的少年,站起身来,捧起毛巾擦了把脸,说道:“我就是,你认识我?”

    韩俊一怔,说道:“杨爷爷,您好,您这个……是茶园?”他以前没有见过茶树,下意识的认为茶树既然叫“树”,那么个头起码应该是两米开外的样子,可既然这个人是杨一鹤自然他拾掇的这个地方就是茶园了,实在没想到茶树居然长的和圆咕隆咚的冬青丛差不多。

    杨大爷笑道:“恩,小了点,小了点,小哥找我有什么事儿?”

    韩俊道:“杨爷爷,昨天喝了您给我爸送来的茶叶,我爸跟我爸都很喜欢,想从您这儿再买上些。”

    杨大爷先是一怔,一张苍老的脸上顿时现出惊喜之色:“哟!你是韩处长的公子?”

    韩俊一囧,讪笑一声:“杨爷爷,您就别公子母子的了,我叫韩俊。”

    “好!好!韩俊。别说买那么见外了,你爸爸帮了那么大忙,庄户人家的东西你爸能喜欢老头子也高兴,走,跟我回家,我再给你装上些捎回去。”老人家赶忙擦了擦手,拉着韩俊就向山下走去。

    韩俊自然不会白要人家的东西,只是见老人家那么热情,他暂时也没说非要买如何的话来扫他的兴致,却是问道了心里的疑问:“杨爷爷,我以前怎么没听说过咱滨海有本地茶啊?我爸、家里几个长辈都不知道?”

    杨一鹤笑道,如此这般地跟韩俊解释了一番之后,才让韩俊明白了过来,本来滨海市的确不是茶的生产地,几乎整个儿北方都不太适合茶树的生长。

    但五几年的时候,有人提出了“南茶北引”的概念,认为崂山三面临海,气候温和湿润,水质优良,又有适宜茶树生长的酸性土壤。园林管理处就开始试植,只不过失败了许多次,最后一批才在太清宫林区分分散散地种了四十多亩。不过由于信心不足,植上之后,便疏于了管理,后来被人渐渐淡忘了。

    杨一鹤早先在园林管理处工作过一段时间,后来退休了,就在老家休养。十几年前,闲来无事,溜达到太清宫附近,偶然发现几个道长在照料百十丛茶树,这才记起当年的事情来。

    既然这些茶树能活,自然说明崂山的气候是适合茶树生长的,反正闲来无事,索性跟着几位道长学起来种茶,再得到他们的同意之后,自己在林山村附近的山坡上移植过来了几十从自己拾掇着玩。多年下来,不断的试验和跟太清宫的道士相互间的交流,让他积累了不少的制茶经验。

    只是毕竟产量太少,基本都是自己留着喝,要么就送送邻里朋友,在市场上根本难得一见,也毫无市场影响力一说,是以,即便在当时滨海的老人,也少有知道崂山还产绿茶。

    而说起送给韩世鹏茶,杨一鹤还是感谢连连,他四十岁才有了一个儿子,儿子结婚生子之后,他对孙子宝贝的不得了,从小养在自己的身边,当时考虑不周便把孩子的户口落在了家里,只是眼看孙子到了上学的年纪,在崂山这里上小学,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对小小的孩子来说实在是个折磨。

    而迁户口,手续繁琐,办理起来时间上也久远的多,到时候耽误了入学,就要等下年了。儿子便托了教育局的同学辗转找到了韩世鹏,事情办妥之后,杨一鹤很是感激,只是家里也没有什么值得相送的,又不知道韩世鹏家在哪里,要是送扎眼的东西,在单位人家是一定不会收的,索性把自己五月刚刚炒制的新茶送上,还显得心诚。没想到韩世鹏果然喜欢。

    “原来是这样啊。”韩俊喃喃。到了杨一鹤的家,一进门就闻到一股烟火夹杂着茶香的怪异气味,一个不大的院子,三间瓦房看起来年纪不比韩俊小,整个房间或许是因为多年来炒茶烘焙,烟熏火燎之下显得有些脏兮兮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