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五章 各方关注-《重生记事簿》
第(2/3)页
当初自己投资了600多万,现在也是该是收获果实的时候了,本来,韩俊是想利用滨海自行车厂自行生产这两样必须的“零件”的。可滨海自行车的规划已经定死了,临近厂区就是职工福利房,要是原厂扩建,那这些住宅就必须要拆除,那工人去哪住?
索性韩俊直接把蓄电池的生产分离了出来,单独建厂,有了技术,凭着他跟高科园管委的关系,拿下一块地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只要厂房到位,生产设备买来就可以直接投产。
一来,蓄电池厂可以满足电动自行车的需求,二来等全国有了众多电动车生产企业之后,蓄电池的销路也不用犯愁!
――――――――――――――――――――
海鑫自行车厂准备转让电动车生产技术的消息,迅速传到的全国同行业的厂商那里,各地的厂商闻风而动。争相前往滨海……
他们都想抢在别人之前买到这项技术,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现在只有海鑫集团一家有电动自行车的技术。自己务必要拿下,并跟海鑫集团签订排他协议!至于价格,那好说的很!
海鑫自行车厂的接待处,小小的房间根本挤不下那么多的人。几个外地过来的办事员,凑在一起先聊着。
“不知道海鑫这边会给个什么价呀?”都是男人,虽然来自不同的地方,却都有共同的目的,尽管未来可能成为竞争对手,但那也是老板们的事情,并不影响他们互相套着话,随手递上一根烟,就能聊的很愉快。
“谁知道呢?看他们这一个个谈的架势。说不定是招标吧?”
“呵呵。招标也没这样招的。不知道他们究竟会把这个技术卖给谁?我们那儿的销售商也有从海鑫订货的,上个星期,我已经看到马路上有人骑了。”
“要不说海鑫速度快么。不过他们也是明白人,知道这块蛋糕一个人吃不下。”
“谁说不是呢。我看海鑫家的老板挺地道的。”
“对了,你们准备出多少钱买这个技术呀?”
“兄弟,不好意思了,这可是机密。”
……
几个人在外面“明争暗斗”着,在他们看来,或许韩俊打着“价高者得”的旗号,是以在估算这项专利的转让费上,价格或许会很高,不过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谁让人家有技术呢。可他们都想错了,韩俊根本就不打算只卖给一家或者两家……
当他们看到韩俊提出的出售整车技术的条件和合同草本之后,都有些傻眼――授权费用50万,不还价,且不可能签订排他协议。
也就是说,只要拿出50万,就能得到海鑫集团的专利授权,不存在技术入股,当然除了滨海,你也别想自己独占。
“敢情还他妈人人有份儿?!”有人在了解了情况之后,做出了这样的感叹。
这几乎要让他们全面参与到竞争当中去,虽然不能签订排他协议,可50万的价格对其他的厂商来说也不会造成什么负担,索性跟海鑫集团签署了技术转让协议。反正这个市场大的很,到时候各出各招,有钱大家赚也没什么不好,只是所有人都没有注意,海鑫集团的电动车之所以销量不错,他最先推出这种新型的电动车不假,最关键的,却是这种新型的电动车有着比老式更为出色的动力和续航能力,也就是它的蓄电池。
在当时,有着众多的蓄电池生产厂家,在他们看来,换做其他品牌的蓄电池应对起来也是没有问题的,所以,都没有注意到这一点。而当他们反应过来的时候,也只能从滨海再次订购目前最为合适的新型免维护铅酸蓄电池……
――――――――――――――――――――
来海鑫自行车厂求购技术的厂商不少,韩俊却并不会出面接待,他也没那个工夫,不过根据负责签合同的海鑫集团法务部门的汇报,到目前为止,已经跟海鑫集团签订技术授权协议的厂商共有28家,授权费用几乎在一个星期内就到账了,至此,不仅当初投资的那笔钱回来了,还大有盈余。
此时的他可谓春风得意。
厂子的生产上去了,销售情况也是大好,除了等着证券管理部门的审批,便是等待着麦克代森给他的回复。
对于美国那边的情况,韩俊不甚了解,他只是从笔记里知道,那家自己想要收购的企业,在未来会有一个很不错的发展。
至于如何谈判,进展如何,他一点都不担心,麦克代森是挥舞着支票去的,在此之前,他也告诫过麦克代森“具体如何操作,你自己拿主意,不用来询问我,我希望你给我打电话的时候,会告诉我一个好消息。”
并且,除了收购那家公司,韩俊还给他安排了另外的任务,就是拉一个有经验的管理团队过来。公司的规模日益扩大,并且准备上市。凭着他们这仅有的几个人,绝对忙不过来。而且,日后要涉足国际贸易,一帮外国面孔的人。在某些方面还是非常占优势的。
吕文也是说到做到,并没有给韩俊耽误事儿,他把海鑫集团准备上市的申请,直接递到了省委书记的办公桌上。他自己跟证监会是没有半毛钱关系。也根本不认识那个圈子里的人,但其他人认识啊。
在他的申请中,将海鑫集团从成立至今所做的工作详细地汇报了一番,特别是自行车厂目前的近况。
要知道,自行车厂虽然是生产电动车的,但它能被盘活,且业绩不错,得到好处可不仅仅是它一家。经济是一个庞大的整体,就拿自行车厂来说。它要出产自行车。需要大量的模具。相应的生产企业自然会得到大量的订单,比如,制动需要钢丝。则钢丝绳厂会得到大量的订单,轮胎需要橡胶。则橡胶企业一样可以得到大量的订单。是以,一个企业从新焕发出活力,起到的将会是一个以点带面的整体带动作用。
有着这么多的功绩,即便是省委的领导,看在眼里也是十分的欢喜,虽然海鑫集团成立仅仅三年不到,在上市公司的硬性指标上略有不及,但并不影响领导们对它的支持!他决定,百忙之中抽空去一趟滨海,实地看看,这个年轻的企业,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
被各方关注着,此时的韩俊成了大忙人,身为滨海商会的副会长,且一接手就盘活了濒死的企业,立刻让他成了商界的明星人物,尽管再此之前,他就已经光芒四射了。大大小小的应酬渐渐多了起来,各方的宴请,研讨会,作报告,不一而足,一时间让韩俊疲惫不堪,以前,他总想着打出海鑫集团的名声,让它成为一个知名企业,现在,他做到了,可是诸多的事务缠身,让韩俊也是头疼不已,或许,这就是所谓的甜蜜的烦恼。
只是韩俊的成功,并不能掩盖其他企业在改革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到了5月中旬,韩俊的家里发生了一件让他始料未及的事情。
是印刷厂和棉纺厂同时大面积裁员,大舅夫妇毫无例外地下岗了,化工厂改制,被一个私人企业主收购,裁员也是理所应当,三姨也“光荣”地成为了一名下岗女工。
如果仅仅是下岗,倒还没什么,关键是韩俊得知了其中的内情,让他实在不知道说什么好。
韩俊的成功,不仅仅让他的名字响彻商界,他的成功也让家人们为他感到高兴。
韩俊的家人并不是商界的人,对于他明显究竟有多少产业,他们也不好细问,自然是不知道的,却知道自己的外甥掌管着一家规模不小的企业。对此,他们也深深的为韩俊感到自豪,而这种自豪反映到实际行动中去,就是有意无意地跟身边的同事、朋友提起,韩俊是自己的外甥,要是下岗了,可以去再就业咨询处,那里提供的岗位,工作都是不错。
久而久之,韩俊是他们外甥的消息,自然传到了有心人的耳朵里去。没有哪个领导希望单位里有这样不稳定的存在,在这样的“煽动”下,他们的某些不太喜欢为人知的既得利益必然会受到一定的损害。
比如,掌控的工人下岗的负责人,抓住工人们不想丢掉工作的心理,只要宣布工厂有裁员的意思,自然会有不想“被”下岗的工人上门来“意思意思”,可因为有“明白人”的意见,不仅计划内要下岗的工人没有危机感,保留的工人也感觉无所谓,自然没有人再去理会他是不是掌管着自己命运,即便下岗了又有什么问题?同事或者好友就能介绍给自己一份好工作,怕啥?
是以,他们很自然的成了某些人的眼中钉,欲清除之而后快。
大姨两口子在自己安排的办公用品店里干的风生水起,每个月的收入亦是不错,小姨啤酒节大大的赚了一笔之后,在商场里租了一个摊位专门出售电动自行车,生意亦是不错。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