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二章 车展扬名-《重生记事簿》


    第(2/3)页

    能买的起十几万的车的人,除了单位,那总是小有身家的人,暴发户亦是有之。如果能买的起15万的车,添点儿钱买个20万的也不是多么的困难。而能买20万左右车,国外许多品牌的车子都可以考虑的,为何非要选一个初出茅庐的国产车?说句不好听的――我凭什么呀?你有什么呀?

    国产车?给人的印象又是什么呢?不抗用!

    20万,或许我能拿的出来的买车,可我买了车,是用来开的,对于一个信誉如何不知道,毫无口碑,没有一点儿参照的新企业,新车型,仅凭几个广告就让我们拿出这么多钱来。为何我不选一些口碑、品质更有保障一些的大品牌呢?

    别拿那些数据来蒙事儿,谁知道那是不是你自己造的数据?我们是开车的,又不是造车的,说的那么多数据,我们也不明白。您也白费力气。

    就算首长说这车不错,也没见他上下班儿都开着呀?所以,虽然各项参数和试乘试驾都表明您这车不错,可购车者却要理性地多,毕竟这不是菜市场买菜,三块两块地根本也就不计较了。这可是十几二十万呀!

    这个结论虽然让韩俊沮丧,可韩俊也能理解,就像当初跟万俊vcd竞争的那些小企业。他们没有打什么广告,也没有什么实力,更没有口碑,跟万俊竞争起来,虽然价格低了不少,可始终对万俊造不成任何威胁。

    不过,满腔热血却换来兜头一盆冷水,换了谁也不好受,韩俊不是没有想过大打“支持国货”的旗号。可这个念想刚刚想起,就被自己狠狠地否决掉了。调查回来人家消费者都说了,是看的牌子,口碑。你跟他们整爱国,没准儿人家还说:“要让我们爱国,行呀,你得让我们服呀?别整些假冒伪劣,也来让我爱,不膈应就不错,爱个毛线呀?”

    四千想后,韩俊感觉,这或许就是一个必要的过程。如果自己先乱了阵脚,那下面的人就更不用说了。

    ――――――――――――――――――――――――――――

    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海龙尊域叫好不叫座,原因却是让海龙汽车上上下下哭笑不得,但这就是不争的事实。你自己觉得很好很不错,可不见得别人不知情的情况下也一定会这样想。人家恶意地揣测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可这件事情的直接后果,就是让海龙汽车上上下下的士气大受打击。

    因为此时,韩俊连新世纪的新年都没有过好。可这又有什么办法呢?如果不改变这种情况,后面的路。必然将越来越难走。

    其间,韩俊跟首长进行了沟通,好在首长虽然不是商人,却也知道一个新事物要被民众们接受。也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或许很短暂,抑可能很漫长。首长反而担心韩俊受不了打击而打退堂鼓。毕竟汽车工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一点儿都不逊色于房地产。如果不是韩俊有海龙汽车给他撑腰。首长怎么会允许韩俊在滨海房地产市场里“胡作非为”?

    当然,首长是小看了韩俊的“抗压”能力,他可不想打什么退堂鼓,退缩的想法,韩俊从未有过。

    他也知道,现在海龙汽车的车型少,毫无名气,即便海龙汽车制造是海鑫集团的子公司,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人家只看汽车。不看公司的呀。也不是说所有牛逼的集团。下面就一定没有扑街的子公司呀?

    韩俊感觉,为今之计,也只有耐下心来。慢慢地搞好生产,虽然销量不好。但总是有销量的不是?口碑不是一天两天建立起来的,他也要有一个过程,只要用过的人都说好,那自己还用担心什么呢?

    良好的产品,良好的售后,虽然目前的情况比较困难,可韩俊却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对于生产和售后方面毫不放松。特别是售后,这是建立口碑的最佳途径。他甚至叮嘱售后人员,要时常询问购车的私人用户对于车辆使用的情况。

    虽然士气不高,可在韩俊淡定的表现下,海龙汽车也算是稳住了阵脚,生产按部就班,新车型的研发亦是不紧不慢。

    在销售依然不太景气的时候,2000年的3月份,北京国际车展即将召开。原本这场国际车展,韩俊是想亲自去参加的,可是因为糟糕的销量,让韩俊的心冷静了下来,他认为此时首先要做的,就是踏踏实实地生产,安安分分地研究!自己经常说要以产品立身,此时就是最好的证明。只要自己的汽车站稳了脚跟,那以后什么都有了!

    所以,对于这次车展,韩俊仅仅派了海龙汽车的几个心腹过去,而白猛因为特别喜欢汽车的原因,便亲自请缨带队前往。因为没有考虑会有什么“意外”的情况发生,白猛仅仅托运了一辆样车到北京……

    ――――――――――――――――――――――――――――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