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九章 道听途说-《重生记事簿》


    第(2/3)页

    韩俊甚至很享受外界的那种误解,他们越认为海龙汽车没有可能收购大宇,真当收购成功了之后,海龙才能得到最大的利益。韩俊,要的就是这种出其不意!

    其实,不仅仅是外界的人有这种想法,即便是海龙汽车的人,除了少数高层之外,也根本不认为老板说要收购大宇是准备玩儿真的。

    空喊口号,谁都会,而且还不费劲儿。不用说是喊收购大宇,即便韩俊喊准备收购微软,那也没什么关系。但,凭着员工们对自己这个老板的认识,这次喊收购大宇,着实让海龙汽车又一次出名了。反映在销售上,在各个省市的销量陡然提高了10%,毕竟此时并非汽车销售的旺季。能取得这种销售成绩。海龙人也非常的开心,对于老板这种“信口开河”就能拉动销量的本事,佩服不已。

    另外,自从韩俊放出话去。准备收购大宇。海龙汽车生产基地的记者们就没有断过。基层的员工,之所以不认为老板是想玩儿真的,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按照韩俊以往的作风,如果他是想玩儿真的话,绝对会举行新闻发布会,详细地将此情况公诸于众。

    但是,这一次,海鑫集团并没有召开正式的新闻发布会,虽然四处宣布,却只是以通告的形式。

    仅仅从这种形式上来看,作秀的成分就大的太多了。

    不过。这种既省力。又能提高业绩的法子。海龙汽车的员工们高兴还来不及呢,对于不少前来采访的记者自然不会说出什么真实的话,反正怎么好听怎么说。

    每当记者们问起。海龙汽车是否真的会收购大宇的时候,工人们要么但笑不语。要么煞有介事地告诉记者们,收购大宇在集团内基本上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可这种真真假假的说辞,单独拿出任何一个,都很容易分辨真假,但捏合到一起,就让人纠结了。语言是一门艺术,当部分假话掺杂在真话当中,假的也就成了真的;而当真话夹杂在众多的假话当中,真的也就成了假的。

    是以,在公众舆论当中,对于此事,自然也分成了两种旗帜鲜明的舆论观点,一方认为,这就是韩俊的新把戏,另一方则认为,海龙是真的想收购大宇。

    而就在外界众说纷纭的时候,海龙汽车的生产基地,迎来了几位不速之客。

    这件事,韩俊是在事后一次偶然的机会才侥幸得知,否则,估计他将会一直被蒙在鼓里。可当韩俊知道了这帮人的来意之后,也不禁惊出一身的冷汗。万幸他当初选择了这种方式……

    3月底的时候,国内关于海龙的这次“收购”炒的沸沸扬扬。

    周昊却在这个时候,打着saic的旗号来到了海龙汽车生产基地。他的理由很简单,一是为当初所安装的设备做做“售后服务”,二来就是跟以前的老朋友叙叙旧。

    这种情况,在海龙汽车生产基地比较常见。当初saic对于海龙给予了大量的人员、技术支持。许多设备都是需要日后经常维护的。saic偶尔也会派人过来。海龙汽车的工作人员,根本没有往其他的地方去想。毕竟,周昊跟他带来的几个技术人员,的确是拿着saic的工作凭证。且他们维护的设备,也不是核心技术所在。是以,根本没有人去注意到他们几个。

    周昊过来做“售后”是假,打探消息是真。也正跟韩俊放出那真真假假的消息一样,他虽然打着“售后”的旗号,却是真的来给部分设备作检修,别人自然看不到他还有其他什么的目的……

    ――――――――――――――――――――――――――――

    “大周!这可有日子没见了,过来了也不跟弟兄们提前说声。是说你们上汽家大业大的,瞧不起我们海龙这帮穷弟兄了?”当年几个跟周昊相熟的工程师,听说周昊来了,都过来寒暄打趣。

    当年他们他就已经是高级技师,一般的粗活儿,自然有手下人来完成,周昊便有机会跟几个老友叙叙旧。

    差不多两年不见的时间,周昊很明显地发现,自己当年认识的这些个高级技师,已然在海龙汽车有了一定的身份地位,至少手底下也是管着十几个人的。刚刚打趣周昊的这位工程师,名叫褚兰庆,虽然同样一身天蓝色的工作服,但是跟一线工人不同,他的这身工作服干净异常。显然并不怎么亲自下车间,仅仅居于幕后指导罢了。

    “老褚,是有日子没见了。前段时间不是忙嘛?好不容易听说有来海龙做设备维护的机会,我这不主动请缨过来,看看咱们几个老朋友?”周昊说着,跟几个老友相识大笑。

    随意闲聊了一阵儿,几个老友相约晚上一起吃个饭,也算是给周昊接风洗尘,尽尽他们的地主之谊。

    晚上下班之后。褚兰庆几人带着周昊,直奔市区的酒店。海鑫集团的待遇好,是出了名的。海龙汽车隶属海鑫集团,这种“优良传统”自然也保留了下来。是以,褚兰庆几人选择的酒店,在周昊看来,着实不便宜。

    滨海靠海。有外地的朋友来了,地主们最好的待客之道便是请他们吃顿海鲜大餐。这在内地,可是吃不到的,上海带着一个“海”字,可海鲜却远不如滨海齐全。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