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八三章 摆平-《重生记事簿》


    第(1/3)页

    兰斯的反击,让韩俊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因为韩国工会的强硬,谈判一度陷入了僵局。

    但是,韩国政府对此却并没有表示出任何态度。在他们看来,工会不管怎么强硬,也是为了工人的利益,他们才不会干涉。索性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把所有的压力都让海龙汽车自己来承担。

    不过,一筹莫展的韩俊在接到了麦克代森的电话之后,忽然发现,实际上工会这个看似令人恼火儿的麻烦,也并不是不能在短时间内摆平!

    “嘿!老板,我们在密歇根的这个工厂,可是整车工厂,规模可不是一般的小厂能比的,在滨海的海龙.雷诺,不也是一样的嘛?这两个工厂,都还没有正式投产,缺少熟练的工人,也是我们所头疼的事情。那么多的韩国技工,您就那么炒了,是不是有点儿可惜?至于工钱,只要他们到了地方,怎么说,还不都是您说了算?”

    麦克代森的这番话,让韩俊突然有了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一开始,他就受到了外界的影响,压根儿就没往这方面想。此时想来,可不就是这么回事儿吗?

    同时开工两个工厂,又参与了如此巨额资金的收购案,对于海龙汽车,的确有不小的经济压力。但同样的,从一个侧面,也给了海龙汽车一个机会。

    比如――人员。

    滨海的海龙.雷诺,和美国的工厂,规模都是不小。但都是在建设层面进行到了尾声。至于人员,两家工厂都还没有开始招募。

    如果要在当地招募,中国工厂倒还好说,美国工厂就比较麻烦了。在美国,想要找到多一些的合格的汽车工人,难度不小,即便是毗邻底特律这座汽车城也是一样。美国经济的衰退。导致了汽车工业的衰退,进而让年轻人都不太喜欢去当汽车工人。

    这样一来,美国的汽车工人渐渐呈现出了“老龄化”,本来这个问题让麦克代森也十分的纠结,一直,他都打着让韩俊从中国国内给他输出的技术工人的谱呢。

    可是,没有想到韩俊真的收购了大宇,那么,大宇汽车众多的工厂里。那为数众多的汽车工人。可不就及着麦克代森挑挑拣拣?

    至于中国工厂。对人员的消化吸收能力就更强了。

    如此一来,大宇汽车原有的那些工人,不见得会成为海龙的负担。相反,他们的存在。大大缓解了海龙汽车队成熟技术工人的需求。

    因为海龙的崛起,在国内对成熟技工的需求相当的大,国内的几家汽车汽车,哪个不是对熟练工人你争我抢?要培养一个熟练的技术工人,所需要的费用都是相当大的。

    这个时候的工人,基本上已经脱离了手工阶段,可是必要的手艺,先进设备的操控,都是必须要掌握的技术。如果不经过长时间的培训,很难成为一个工厂所需要的工人。

    同时,培养工人的过程,所需要耗费的物力财力,也是相当大的。大宇有众多的工厂,熟练工人的数量,自然也不在话下。

    此次,经过麦克代森这样一提醒,韩俊突然觉得,一开始被自己看成负担的那些“富余”工人,也不是那么的“面目可憎”了。

    ――――――――――――――――――――――――――――――

    美国的工会,远比韩国的更加难以对付,那么多的美国技术工人韩俊都能搞定美国工会,把他们从底特律拉到滨海来,那么把韩国工人弄出去也更加不在话下了。

    做出了决定,韩俊立刻开始行动,遥控指挥远在韩国正跟韩国政府进行谈判的工作组,让他们立刻展开跟韩国工会的谈判。

    这一次,既然海龙汽车有了新的方案,双方便再次坐下来好好谈谈。

    实际上,韩国工会的态度虽然强硬,但是也很清楚,重组进行的越快,对于工人、工会越是有利,如果真的谈崩了,韩国工会方面也不太好和民众交代。

    此次,海龙汽车一改之前跟工会谈判的时候被动的局面,从一开始,就占据了谈判的主动。

    负责收购事宜的人员,对韩国工会方面,做出来最后的“议价”。

    海龙汽车将从不直接收购的企业,也就是比如富平工厂,等韩国工厂里,直接招聘20%的员工,进到美国和中国的两家整车制造厂任职!最初一批招收的数量,大约会在八千人左右。但是这个数量不设上限,也就是说,这仅仅是保守估计,后续的数量可能增加!

    但是,所招收的工人,必须可以证明他们是熟练工人。也就是说,不裁员,可以。我们甚至可以帮你接收更多的人,可我们不要垃圾,只要精英!

    这是最简单的劳务输出,虽然有些不太合规矩,可是,比起大面积的裁员来,韩国工会更加喜欢这种劳务输出。海龙汽车的这种做法,在韩国工会来看,也未尝不是一种让步的考虑。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