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8 豫州刺史-《东晋:我的权臣父亲》


    第(2/3)页

    霎时间,司马聃如同泄了气的皮球。

    当初桓温、桓熙陈兵于朱雀门外,逼迫他们母子出城相见,数万楚军那威严肃杀的气势给司马聃留下了心理阴影。

    他知道,这还只是桓家实力的冰山一角,至少桓熙的数十万蕃兵并没有南下。

    司马昱见状,并没有露出得意之色,大家都是司马家的子孙,是一条船上的人,有朝一日这艘船翻了,谁又能讨得了好。

    “陛下,如今最紧要的事情,是要想方设法,让朝廷留在江东,一旦还于旧都,身处桓氏羽翼之下,必将为人操控,沦为傀儡。”

    桓熙准备再度进攻苻氏,这让司马昱感觉到了时间的紧迫,一旦真的让他占据了并州,进而夺取河内郡,扫除洛阳在北面的威胁,那么迁都一事必将要被重新提上议程。

    司马聃对此束手无策,于是他问司马昱:

    “会稽王有何良策?”

    司马昱确实是要献策,否则也不会主动提起这茬:

    “臣正有一策,还请陛下恩准。”

    随即,司马昱就将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倒也无甚新奇,无非就是夸大北方的乱象,激起北方侨民对重返故土的抗拒,通过民间舆论,来对抗桓氏。

    说起来有些异想天开,但民间舆论是晋室能够拿起的唯一武器。

    莫非真的要与桓家兵戎相见,别的不说,桓熙派上十余万蕃兵南下,对于江南就是一场浩劫。

    司马聃也属于是病急乱投医,如今司马昱拿出一个办法,他迫不及待的就同意下来。

    他有属于年轻人的冲劲,宁愿做错,也好过什么都不做,在建康宫里坐以待毙,等着桓家将他们迁往北方。

    实际上,那些在西晋末年跟随琅琊王司马睿南渡的士族、民众,已经在江东定居半個世纪,许多人生在这里,长在这里,也将会老死在这里。

    他们已经习惯了南方的生活,这里的风土人情。

    没有多少人再愿意回到故土,司马昱想要挑拨起侨民对迁回北方的抗拒,其实并不困难,尤其是如今南方升平,而北方又是战乱不休的局面。

    但是,当桓家真的决定要推动朝廷北迁时,又岂是民意所能抵挡。

    屋漏偏逢连夜雨,在新年这样的喜庆日子里,历阳传来噩耗,豫州刺史谢尚病重,难以料理政事,谢尚请求朝廷派人前来接替自己。

    虽说陈郡谢氏因为桓熙与谢道韫的婚事,以及阿满身上的谢家血统,而越走越近,但是谢尚对朝廷的忠诚毋庸置疑。

    至少褚蒜子从未怀疑过自己的亲娘舅。

    谢尚自永和二年(公元346年)转任豫州刺史以来,镇守江北将近十二年,有他在,桓温至今不曾染指豫州。

    可一旦谢尚过世,继任之人能否在桓温的觊觎之下,能否有谢尚的威信,守得住豫州,镇得住麾下的将领、太守。

    这一切,没有人知晓。

    司马聃在收到谢尚奏章的第一时间,便急召司马昱、王彪之、王坦之等人入宫议事。

    本已经放下了权力的褚蒜子居然也来了,她红着眼眶道:

    “哀家的舅父一心为国,陈郡谢氏镇守豫州多年,如今他身患重病,却不举荐自家子弟接替,而希望朝廷委派大臣前往接管豫州。

    “还请诸君能够慎重选择继任之人,莫要辜负了他的良苦用心。”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