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复旦的食堂藏在几栋红砖宿舍楼中间,青砖烟囱正冒着淡淡的白烟 门口的黑板用粉笔写着今日供应:玉米糊糊(0.05元/碗,粮票 2两)、馒头(0.03元/个,粮票 1两)、炒青菜(0.1元/份)、红烧肉(0.3元/份,肉票 1两)。 最底下还用红粉笔标着:“今日供应稀粥,凭票免费续碗”。 稀粥免费其实很有时代特色。 1979年粮食供应虽较特殊时期时期宽松,但仍需精打细算。 食堂对稀粥、汤类等低成本流食提供“免费续碗”,是“保证基本温饱”的体现, 排队的队伍已经绕了半圈,多是留校的学生和教职工。 穿蓝布衬衫的男生们挎着军绿色帆布包,里面露出搪瓷饭盒的边角; 扎马尾辫的女生们凑在一起小声说笑,辫梢的蝴蝶结随着排队的动作轻轻晃动。 许成军刚站定,就听见身后有人喊:“许同志!” 回头一看,林薇正踮着脚朝他挥手,马尾辫甩得像小鞭子:“没想到在食堂能碰见你!” 她身旁的陈阳手里攥着两张粮票,见了许成军不好意思地笑:“昨天话说重了,今天我请你吃红烧肉赔罪。” “可别,我这人记仇,得请两顿才行。” 许成军笑着让他们排到前面,“不过先说好,食堂的红烧肉肥的多,得你吃肥的我吃瘦的。” 这陈阳从昨天他们话里的意思应该是个家境好的, 看也看的出来,听也听的出来, 穿的的确良衬衫都比其他人新上几分, 口音带点上海话的味道,但是刻意收着, 虽然昨天说他“坏话”,但也有分寸,人应该不差。 林薇是一点不含糊,立刻转头对窗口喊,“师傅,四个馒头,三碗糊糊,两份青菜!” 又回头问,“红烧肉要几份?陈阳说他请客。” “一份够了。” 许成军掏出粮票递过去,“肉票比钞票金贵,省着点用。” 他估摸着一份红烧肉对陈阳负担应该不大, 他就笑纳了, 但是菜和主食,他却是主动买了三个人的份。 《试衣镜》和《谷仓》的稿费马上要到了,不算富裕,但是也够做点人情往来。 打饭的师傅是个络腮胡大叔,挥着铁勺在大铁盆里舀菜,勺沿磕得盆沿叮当响。 “知青同志?”他接过粮票时多看了许成军两眼。 “师傅慧眼如炬。” 许成军笑着点头,“要是来复旦上学,天天来您这打饭。” “那得多给你打半勺肉。” 大叔舀红烧肉时特意多颠了下,肥油顺着勺沿滴进盆里,“我们家小子也在乡下插队,正要返城。” 找座位时,林薇已经占了张靠窗的木桌。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