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而这个消息。才是韩俊最想听到的。 当即联系了周显光,我们都准备好了。那么,渠道上,也应该做出万全的准备。 周显光早就觊觎着东南亚的这块市场,渠道是现成的,只需要统筹安排一下就好。但是前期的广告问题,还有市场的预热,则需要万俊公司来做。 可韩俊却表示不需要这么麻烦,他要实行一种直接“空降”的模式,用大批量的现货,首先占领越南、缅甸、印尼、泰国、马来西亚、老挝六个国家首都的家电卖场。广告,则在vcd卖过一段时间之后,让当地的代理商出面联系,他们万俊公司是不会再出一分钱的。 对韩俊这种“抠门儿”的做法,周显光也显得很无奈,但想来也是,如果不能在第一时间进入市场,万俊公司回收回来的那些“破烂儿”,可就要积压了,相比广告,还是第一时间出货来的合适,更何况,韩俊要卖给那些国家的vcd到底是些个什么样的货色,他周显光又不是不知道,在他看来,韩俊根本不是准备做国际贸易买卖,而是向国外运垃圾的。 对他的这种看法,韩俊却不敢苟同“再怎么说,那些vcd也是好用的,怎么能说是破烂儿呢?还能赚外汇,多好?对了,周老,可先说好,我只接受美元啊。” 实际上,中国国内的经济,国外许多国家都在关注,而vcd这种中国特有的视听设备,自然不会没人注意到。vcd不仅能让消费者享受更为高级、便利的视听,更可以带动当地音像产业的发展。 广告的问题根本不需要担心,总会有人出头的。 ―――――――――――――――――――― 韩俊这边忙的不亦乐乎,其他人也没有闲着,自从当初给吕文推荐了韩俊,田柏坤就一直关注着此事,并不是旁敲侧击地提示一下吕文。 只不过吕文却告诉他,韩俊已经有计划了,会选择一个规模大一些的企业介入,并且将韩俊当初一系列的承诺告诉了田柏坤。 可听到了韩俊的说辞,田柏坤心里悚然一惊。他早就就帮韩俊“物色”好了一家企业,理论上来说,根据韩俊的说辞,他给韩俊“物色”的企业有很大的可能性被韩俊收购。而且他不断的“提示”吕文,要的就是找一个机会,让这个单位进入吕文的视线。 但问题是,类似的企业在滨海还有不少,单论规模来说,滨海电视机厂的可能性却是最大的,不,那简直是百分之百的。 因为韩俊目前所做的业务,跟滨海电视机厂有着很密切的关系,以前韩俊按兵不动,他以为韩俊不想介入进去,可此时听说韩俊心里早有计划。那么,如果韩俊说想要收购一个规模大一些的企业,滨海电视机厂则一定会成为他的不二选则。 而且,跟吕文的沟通中,通过这段时间三碟vcd的上市,韩俊跟滨海电视机厂走的如此之近,吕文也感觉,韩俊口中所说的那个大动作,也极有可能是收购滨海电视机厂。 可这样一来。田柏坤的计划恐怕就要落空了。这是他不想看到的。 他必须要给吕文一个信号,要让他影响一下韩俊的选择…… ―――――――――――――――――――― “还真有些难办啊……”看这桌上的报告,吕文有些头疼,最近这段时间。省里对滨海企改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但是事无绝对,滨海众多的企业,改革的进程也不见得都是那么尽如人意的。 就比如他现在看着的这个单位――滨海自行车厂。 滨海是一个丘陵地带,市区内。几乎没有一条正南正北的道路,也根本看不到超过一公里的平路,不是上坡就是下坡,在以前,交通不是很便利的时候,自行车是人们出行的首选。 以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滨海自行车厂日产自行车千余辆,也不用犯愁销路,而且在七八十年代的时候。自行车还是结婚三大件之一。生意尚可。 可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公交系统的日渐发达,选择骑自行车出行的人越来越少了,毕竟太多的上坡对体力的消耗实在太大。 有钱的人。大都选择购买摩托车,要么就坐公交车。不管是哪一种,起码不需要消耗太多的体力。 而正是因为这种情况,滨海自行车厂的经营状况每况愈下,进入91年,已经显出颓势,资不抵债,到了94年,在抵扣掉了所有的固定资产之后,负债还是高达一亿八千多万。 但是滨海自行车厂的规模却是不小,旗下员工三千多人,而且,当年滨海自行车厂还是国家重点扶持的项目之一。 此时已经糜烂到这种程度,实在让人痛心。最为关键的问题是,在滨海,自行车的销路已经差到一个令人发指的地步,即便是经营体制改革也没有太大的价值,想让它起死回生,恐怕只有奇迹的发生。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