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二章 鬼才韩俊-《重生记事簿》


    第(2/3)页

    而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则是韩俊要等待日本中川商会前来洽谈订货业务的人员到来。据说,他们已经在路上了,如果对内对外销售同步进行,取得的效果,才能是最好的。

    至于定价,双方争执不下,最终交由韩俊定夺,但双方的观点各有各的道理,选择任何一个,都无法说服对方。

    不过这也难不倒韩俊,他轻描淡写地说道:“新玩意儿,要有个新玩意儿的派头,现在就我们的东西最好,怎么能定个比老式电动车还要低的价格?不过也不能太高了,你这都快3000了,人家加点儿钱买辆摩托车了!”

    双方各让一步,最终被确定的价格,在1800元左右,并且告诉销售部门,这个价格,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波动……

    想要?那就先等着吧。

    3月8号,中川商会的一行六人,辗转来到了滨海,实际上他们要过来,最多只需要一天的时间,中川那边说他们在路上了,韩俊感觉也根本是在扯淡,分明是有事情没有准备好。至于他们要准备什么,韩俊毫不关心,韩俊最关心的事情,是他们准备订购多少台。

    作为中川商会此次来滨海的六个定购人员,早在海鑫自行车厂没有正式投产的时候就见识过电动自行车的优点,不用说中国,就连日本在当时也没有一种电动自行车的性能能跟海鑫公司所出产的这种产品相媲美,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最新型的蓄电池和最合适的轮毂电机。

    中川商会是个销售商,不是生产商,他们不在乎你用了什么样的技术,他们只会看到这个产品有没有商业价值。

    在来滨海之前,他们做了一番详细的市场调查,取得的反馈非常的好,当问到消费者,需不需要一种轻便、安全、省力、无污染、又不需要加油的电动自行车的时候,几乎所有的消费者都表示会考虑购买。摩托车速度太快并不安全,是共识,作为简单的代步之用,电动自行车将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在3月1号的时候,电动自行车的进口准入审批也成功的得到了批复,是以,中川商会的人才放心大胆地来到了滨海,否则,如果自己进口了这批自行车。却在海关被扣下,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他们来了滨海,韩俊可没有像小学馆招待自己那样来“无微不至”地照顾外商。听说了得到了日本准入许可的韩俊,也放下心来。实际上,对于韩俊来说,日本准入就相当于亚洲其他地区的准入,毕竟日本的审批最为严格。日本都能通过,遑论其他地方。他对自己的这个产品很有信心,加上最近诸事繁忙,他没有功夫跟日本人蘑菇,爱买就买,不买就滚蛋,还有大把的人等着买呢,比如,越南。比如泰国。

    韩俊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中川商会的人也没有感觉到什么不适应。毕竟在日本的时候,他们也就是个业务员,韩俊对他们客客气气的已经很让他们受宠若惊了。

    随便找了个人安排他们下榻。第二天,上午他们参观了已经下线的准备对外销售的电动自行车并抽验了几辆之后。对新款电动自行车所展现出来的性能以及有点都相当的满意,表示根据中川商会总部的要求,试订1000辆,投放日本全国试试市场的反响。

    对于他们的这个要求,韩俊没有表示异议,首次出口他不奢望能有多大的业务量,实际上他们要一万辆,自行车厂也生产不出来。

    韩俊想要的,就是一个信号,一个姿态――“你们看,我这可是远销海外的产品哟!”

    当天下午,双方就在友好的气氛下商议了合同的条款,第二天,便在韩俊主持下,召开了一个新闻发布会,并在会上,双方签订了订货合同。

    “日本中川商会向海鑫自行车厂订货1000台海鸥牌电动自行车。”当天晚上,滨海电视台就对这个新闻做了详细的报道。

    根据翻译,全体市民都很清楚地明白了几位日本客商所说的话“海鸥牌电动自行车,不管在技术上,还是外观上,都非常符合我们的需求,很高兴能与海鑫集团达成合作,我相信,我们的合作日后还将继续下去,并且将会愈发的深入。”

    出口的价格,韩俊没有透露,消费者没有必要知道这些,在日本人走后,有消息灵通的代理商便直接找到了韩俊询问产品的价格,当他们得知电动自行车的出厂价格后,无不表示了极大的兴趣。这种电动车的价格,远比摩托车来的便宜,使用起来却也是差不多的。

    此消息一出,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原先对于海鑫集团的质疑之声登时消散的无影无踪,这个时候,还会有谁质疑海鑫集团的实力?先是一个半死不活的自行车厂,在海鑫集团入主之后立刻摇身一变,变成了电动自行车厂,别看只加了俩字儿,可产品却是完全不一样。

    更让人吃惊的是,国内的销售还没有展开,立刻就有外国客商找上门来,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电动自行车的销路很好!他们不会关心海鑫集团是什么时候开始跟外国人接触的,反正他们知道,自行车厂换主人也没有3个月!光是这份效率就够让人惊讶的了。

    1000台的出口并不多,但问题是,从84年到91年,上海自行车二厂生产的电动自行车,一共才出口了805辆!人家满打满算三个月,就是1000辆,这是个什么概念?出口创汇!

    在得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吕文笑的嘴都何不拢了,他能不开心吗?原来还想着怎么“包装”韩俊一下,可人家根本就不需要,自己“包装”自己的手法可也比吕文来的高明的多了!

    大喜之下的吕文,还是没有忘记当初极力推荐韩俊的田柏坤,当即拿起电话,打到了田柏坤的手机……

    ――――――――――――――――――――

    田柏坤悔的肠子都快青了,他实在想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筹备了一年多的计划,韩俊就这样轻轻松松化解了?而且,他不仅化解,似乎还把田柏坤所认为的不利局面,变为了大大的有利局面?

    如果非要让他用两个字来形容韩俊的话,那无疑将会是“诡异”。

    “他是怎么做到的呢?这么短的时间?一点影响都没有?”一想到这里,田柏坤就郁闷不已,看起来韩俊跳下了自己给他挖好的坑。可人家不仅没摔残废,反而捡到了一块金砖!

    自行车厂在他的暗中布置下,已经糜烂如斯,不仅没有给韩俊带来牵绊。反而让他找借口清除了所有管理层,更是诡异的不知道从哪弄来的专利,生产起了电动自行车!

    传统自行车或许在滨海因为地形的原因根本卖不动,可电动自行车根本就不会受到地形的影响。而且。即便是他看到了那条广告,也不禁认为那个造型新颖别致的电动自行车有着不错的市场前景。

    “妈的!”田柏坤狠狠地摔碎了手中的酒杯,从来没有承认过自己的失败,但这次,他不得不承认,韩俊的确不是他想象的那么简单。之前为了撺掇龚秀林贷款,他没少花钱帮着疏通关节,此时看来,那些钱都被该死的龚秀林挥霍了。自己一点儿没捞着。谨慎的他生怕一旦事发。会牵扯到自己。早知道会是今天这种局面,他为何不跟着一起挥霍一下?

    此时也只有希望那高达两个多亿的负债,能牵扯一下韩俊的脚步了。至于想让韩俊“撑不下去”?那也只能停留在“希望”和“想法”阶段了。

    正在他郁闷不已的时候。心情大好的吕文打来了电话。

    “小田啊!你的眼光不错嘛!”
    第(2/3)页